今日推荐 | Libra: 一种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尝试

“科技巨头与商业银行最后仅剩的差距可能只有监管这一方面,而监管是动态的、可沟通的,并不会完全阻碍新事物的发展。”

今日推荐 | Libra: 一种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尝试

这篇文章其实成文较早,但是由于在 Libra 白皮书发布时有较多的文章和解读,一时担心怕自己水平有限无法为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内容,今天发布出来主要也是想与大家就“区块链是否能够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基础设施”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这也是我作为 NPC 成员第一次在 NPC 平台上发布文章,希望没有影响 “NPC 出品,必属精品”的要求与愿景。

——Leo@NPC

前言

本文简要介绍了 Libra 的基本架构、产品与其发展目标。着眼于在金融基础设施框定义下分析 Libra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尝试与其可能成功的因素。同时对比了 Libra 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同之处与其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索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可能面目,同时笔者希望在分析过程中不陷入“去中心化”思潮与“中心化”桎梏与批判中,努力从技术如何在社会经济中创造价值,服务大众的出发点探究 Libra 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Libra 在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中的界定

根据国际行业定义,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而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在广义金融基础设施定义下,以比特币、以太坊、Libra 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领域,现阶段目前已经表现出了在这些方面特有的雏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规与监管:以美国 SEC 通过 Howey 测试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适用,中国以商品属性作为所属范畴划分,新加坡使用证券类 Security Token 和 实用类 Utility Token 作为监管标准。而这一领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全球金融行业也较难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原因更多的是该领域体量过小,而 libra 无疑将推动这一进程。

会计与审计: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这是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差异最大之处,比特币及区块链应用所采用的多方共识记账方法(三重分录)与现实世界采用的复式记账存在巨大的差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颠覆式的会计方法。三重分录可描述为:一个为用户和用户的高频使用提供安全性的会计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例如数字签名收据这样的金融加密技术和例如复式记账这样的传统会计机制。此外,该系统会创建三组条目,其中两组作为传统复式记账的分录,而另外一条则是由“发起人”提供的附加条目。该条目由“发起人”以交易的数字收据形式提供,并由“发起人”进行签名,用以创建一条“事件的主要内容”记录,由所有第三方保管。在这一会计方法中可实现复式记账无法企及的透明性及不可篡改性,虽然这种记账方法暂时还未被广泛接受,但已经在加密货币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将为延续几百年的复式记账方式与相应的审计体系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思考。

交易规则与体系:目前以虚拟货币及一部分上链资产的交易(甚至包括某些国家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股票 Token 化交易)上多由民间机构开展,完全跳脱原有交易体系,也发展出去中心化交易技术等,目前此领域交易活跃,技术创新高,交易成本低,全球市场无缝连接,展现出了独有的活力。

公司治理:在现在治理环境下,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行业都主要是股权架构上进行治理,而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分布式治理的探索则是一种治理上的创新,而 Libra 的治理方式结合了股权式的内核,同时涉及了分布式治理的一些方面,不排除其网络在未来转向更加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以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基础的应用在发展过程中已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范式。

区块链范式与商业银行账户范式的对比

在本章中,笔者将现行金融基础设施归集于账户范式,将 Libra 作为区块链范式进行对比,从这个纬度分析 Libra 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代表——商业银行最为显著的几个区别。

银行账户范式账户孤岛效应严重、互操作差

账户范式的代表是二级银行账户体系。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货币存在于金融系统的负债方。在账户范式下,完成一笔同银行的转账。要同步调整交易双方在同一开户银行的存款账户余额。跨行转账除了调整交易双方在各自开户银行的存款账户余额以外,还涉及两家开户银行之间的结算。商业银行之间的结算需调整它们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而在跨境结算中则更为复杂,除了交易双方银行之外,还需加入代理银行,再分别在不同这两个银行之间开立专门账户,利用 SWIFT 进行信息流交互。在麦肯锡 2016 年研究表明(McKinsey & Company, 2016),一个美国银行通过代理银行进行一笔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35美元,是一笔境内支付的平均成本的10倍以上。其中34%的成本来自被锁定在代理银行账户中的流动性(因这些资金本可以用在收益更高的地方),27%来自司库操作(treasury operations),15%来自外汇操作,13%来自合规成本。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跨国转账高成本主要来源于账户范式之间的互操作,也就是需要引入中介账户完成交易,无法直接交互。

区块链范式下信任边界更宽,更利于打破账户孤岛

在区块链平台中,对比中心化银行机构账户体系,参与共识的边界可以扩展,如 Libra 可通过新增不同的节点机构,治理委员会扩展 Libra 内部的信任体系。在银行体系中则是通过如银联这样的清算平台实现不同银行机构的账户信息互通,成本较高,同时不同的银行之间的账户本质上还是孤岛,每一家银行都拥有独立的账户体系,彼此竞争。在 Libra 中账户体系天然互通,无需通过更高机构实现不同账户间的互通,所有节点机构天然具有一套相同的账户体系。笔者认为,随着共识技术的发展,区块链范式能更简单的扩展其信任边界,其效率及成本将远优于银行账户范式体系。

区块链范式下交易与结算趋于一体,结算更简单

在区块链技术中,Token 可以在区块链内不同地址之间直接进行点对点转移,甲地址之所得就是乙地址之所失。不同账户体系需要第三方对交易双方账户进行更改,在区块链中 Token 交易确认与分布式账本更新同时完成,结算效率高。分布式账本和已确认的 Token 交易是全网公开、不可篡改的(正常共识情况下),无论是 UTXO 模式还是 ACCOUNT 模式,交易天然与结算趋于一体,整个账本完全实现自动化处理,随着共识技术的发展,区块链交易确定这一比较大的瓶颈将得到好转。在 Libra 的 Hotstuff 共识下,每笔交易数量可以超过 1000 笔,已经能实现较大规模的商用。

区块链范式下 Token 转移天然具有跨国界性

区块链运行在互联网上,Token 在区块链内不同地址之间的转移天然是跨国界的,并不会因为国界不同而导致账户体系不同。这一特点使区块链应用更有利于跨境支付。而银行体系的跨国交易和结算是异常复杂且高成本的。

Libra 可能成功的几个因素

本章将基于之前对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对比,从不同方面分析 Libra 可能能够成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主要因素,本章笔者将不涉及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货币非国家化实验的对比,也不会以以太坊所倡导的完全开放金融 Defi 为标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金融产品的本质将聚焦于降低交易成本,服务更多公众。Libra 作为一个目前可以说介于 Defi 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中的产品,以下几个因素有可能会让 Libra 获得较大的成功。

更开放的金融生态:更利于金融创新

对比现有金融体系,除了账户孤岛之外还有生态孤岛,每一家金融机构生态几乎完全封闭,相互竞争,而封闭体系的产物则是每一家金融机构官方出品的产品,无法获得市场充分的竞争,引入更多第三方产品,每一个银行体系的金融生态无法充分发展。而在 Libra 体系中则是更加开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一定准入机制中不同的生产商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选择,如钱包,借贷,交易服务等。这将让 Libra 的生态建设获得充分的竞争性,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最好水平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在技术上,Libra 采用开源技术,对比一般金融行业闭源技术更具有生命力,从目前开源软件的发展趋势(如 Redhat、Github、Linux)来看,开源技术将会获得更强的创新性。目前已经看到有两个中国的团队基于 Libra 开源库开发 SDK 等相关软件,区块链团队计划在 Libra 上开发 Layer 2 网络,公链项目如 Cypherium 与 Libra 采用同样的共识,可较为简单的实现跨链互通等。

在治理上,Libra 强调节点平等,所有节点包括 Facebook 均只有一票权限,对比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高门槛,高垄断的状态,Libra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巨大的应用场景:社交网络与金融密不可分

在 Libra 网络中,以 Facebook 为首的社交网络将可为 Libra 提供超过 20 亿人的应用场景,笔者认为社交与金融活动密不可分,金融将会归集于社交网络。在今年互联网金融(支付)与社交网络的发展中,原本归属于不同行业领域的二者完成了巨大的融合,其中最大的案例则是微信支付,通过红包这一社交行为将微信支付归集与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中。Libra 对比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一特点在目前已经略有显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会再使用银行卡与银行账户,但我们每天都无法离开微信(支付宝)支付,虽然背后是由商业银行提供支持,但是在 Libra 的架构下并不一定需要商业银行,如果没有限制,支付宝也可以独立于商业银行进行运行,商业银行更多的充当了渠道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Facebook 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一代必备的基础设施,而银行账户则是低频的,当 Libra 补全 Facebook 社交属性中缺失的金融属性的时候,互联网一代将完全无门槛低成本接受这一原生金融货币与体系。这一点也是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无法企及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点,技术与产品可以改变。而时代赋予不同年代人类的基因无法改变,互联网需要更原生的金融体系,从长远来看,Libra 将以真正基础设施的身份出现在年轻人的面前。对比现有金融基础设施,Libra 具有更大更加直接的影响。

科技巨头的崛起与商业银行的滞后

纵观金融行业的发展,在数百年中金融行业拥有最高的资金壁垒与技术壁垒,只有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才能有能力服务上亿用户,并话费巨大的成本。而科技巨头的崛起将有可能打破商业银行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垄断,不管是 facebook 还是微信、支付宝,这些科技巨头同样拥有巨量的资金,同时也拥有先进的技术,对比商业银行,科技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多的用户,同时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商业银行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发展很有可能落后与科技巨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的移动支付的发展。而科技巨头与商业银行最后仅剩的差距可能只有监管这一方面,而监管是动态的、可沟通的,并不会完全阻碍新事物的发展。

结语

Libra 及以Libra为代表的区块链网络,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具有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潜力,也是一种超越现有金融架构的尝试,它的设计充分平衡了现有金融规则,同时又往前探索了一大步。不管 Libra 成功与否都将至少揭示了一件事: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将闯入金融领域,从不同方面解决现有金融架构存在的问题,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获取被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垄断的用户,让金融像互联网行业一样更加扁平,甚至像区块链架构一样更加去中心化。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

(0)
上一篇 2019年9月24日 上午9:25
下一篇 2019年9月24日 上午9: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