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区块链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终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谁能手执这场加密新基建之战牛耳,暗斗已经悄然打响。

4月14日,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钱包在农行内测的消息流出,引发热议。随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确认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正在试点地区苏州、雄安、成都、深圳进行内测。

 两天后,Facebook的“天秤座”(Libra)2.0白皮书发布。“除了提供锚定一篮子法币的币种外,还将引入锚定单一货币(如美元)的稳定币”的更改,标志着 Libra野心勃勃的 “超信用”属性就此松动,开始整体往合规单一稳定币转向。

以数字货币为依托,未来货币主权博弈及数字经济主导权的争夺战,可能已然打响。 

一、“出圈”的USDT,稳定币市场是个大生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被视作“币圈央行”的Tether在增发USDT的道路上上已堪称疯狂:

截至4月28日,Tether本年度就已增发27.35亿USDT

其中二月份1.2亿USDT、三月份14.15亿USDT、4月份12亿USDT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1)

Tether官网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4月28日在比特币、以太坊、波场、EOS等链上发行的USDT总额已达74亿美元(包含“印铸”后暂未实际流通部分),美元储备能够覆盖USDT发行。

且据DAppTotal数据,截止4月28日USDT以77.3 亿美元的发行量占据整个稳定币82.48%的市场份额,为排名第二的稳定币USDC(7.52亿美元,8.03%)的十倍体量,稳坐钓鱼台。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2) 

但增发不只是USDT一家的事儿,虽然USDT增量和存量都仍睥睨一众份额5%以下、几乎可忽略不计的新秀稳定币,但和去年底的比例份额相比,却几乎没有明显变化:2019年底USDT的市场体量为48亿美元,亦占据了整个稳定币80%左右的市场份额。

从火币推出的HUSD及币安推出的BUSD也可一窥整个稳定币市场在2020年一路狂奔的野蛮扩张态势——HUSD市值从年初至今增逾50%,BUSD市值从年初更是跳涨5倍不止。所有的合规稳定币都在疯狂“印钱”,原因又何在?

一方面是小气候的作用,本身2019年以U本位合约为代表的衍生品类USDT需求就开始逐步显现,而“3.12暴跌以来持有稳定币的避险需求更是大幅增长——USDT不停增发但USDT交易对的价格始终未能赶上美元交易对,便可佐证历史性增发之下,USDT的市场需求实际仍未完全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则是大环境的影响,今年以来,尤其是疫情大范围冲击全球经济之后,传统跨境流通通道受阻,使得稳定币需求在“资本管制”和“美元升值”的双重冲击之下渐有出圈之势——不仅仅是圈内,圈外也开始出现对USDT等合规稳定币的高涨需求。 

在此背景之下,基于区块链的货币基础设施(稳定币等配套)正在需求的刺激下逐步生发,“稳定币在2020年将持续快速发展,很快世界将被惊艳,和被唤醒”,无论是从分食区块链这块未来大蛋糕的抓手角度,还是从链接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量入口角度,稳定币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稳定币是个大生意,观望者与入局者,也远不止圈内。尤其是在USDT一家独大但处于“薛定谔状态”的暴雷风险之下,多元化的合规稳定币格局也是市场提高鲁棒性的内生需求。

二、转向的Libra,一边妥协,一边“前进” 

4月16日,由 Facebook 推出的稳定币项目Libra发布白皮书2.0版,这是自去年6月发布Libra白皮书后最大的一次更新,主要是进行了四项关键更改,回应之前阻力最大的监管问题: 

1. 除了多货币稳定币系统外,新增单货币稳定币支持;

2. 以稳健的合规框架提高Libra支付系统的安全性;

3. 放弃将来向无许可系统的过度,同时保持其主要的经济属性;

4. 在Libra储备的设计中搭建更强的保护措施; 

最初的白皮书中,Libra是一种多货币支持的“超主权”稳定币,企图绕开现有的国际货币框架体系,以私人运营的方式构建公平的全球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而本次2.0版本中 除了提供锚定一篮子法币的币种外,还将引入锚定单一货币(如美元)的稳定币”的更改,标志着 Libra野心勃勃的 “超信用”属性就此松动,开始整体往合规单一稳定币转向。

Libra此番“妥协”也并不突兀,去年甫一推出,特朗普就发推直言其“几乎没有可靠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表态亦颇耐人寻味:

对于像Libra这样的加密货币,美联储并没有完全的管理权限,相反,由于美联储“对支付系统有重大投入”,所以可能会通过国际论坛对其的广泛应用施加影响,不过其目前仍处于“婴儿期(infancies)”。 

未曾想,“婴儿期(infancies)”这个论断一语成谶。Libra过于宏大的“野望”,让各国货币当局担心类似的超主权货币如果普遍推广,有可能给货币政策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后续波折不断,甚至一度因遭到成员退出与监管阻挠而被迫搁置。 

如今学会“妥协”的Libra,已经从只建立一个单一的超主权货币体系,改为了锚定多种主流主权货币的混合型体系,新增锚定美元、欧元、英镑、新加坡元等四种单一法币的稳定币,若是Libra完全与美元挂钩,将会更加强化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定位。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3) 

加密货币已经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前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似乎已经把官方认知中 “加密货币”和“虚拟货币”的界限表达清楚了:加密货币为背后有法币信用(国家主权信用)支撑的虚拟货币,也即虚拟货币锚定央行法定货币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去虚拟化 

兜兜转转很明显,合规化数字货币之路上,由100%准备金做支撑,政府和货币当局对其保有绝对的控制权,仍是不可逾越的最低门槛。正如之前中国央行披露法定数字货币(DC/EP)架构时的对比提及: 

Libra也是用所谓100%的储备资产抵押,但是它并没有把自己限定于M0,可能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

这可能也正是为什么比特币这类背后无国家主权信用背书的“共识货币”仅被当局认可为商品而非货币的原因——我们看那些“仅凭各国主权信用背书”的法币为“毫无价值的白纸”,货币当局亦看这些“仅凭所谓共识”支撑的“虚拟货币”为愚蠢的闹剧。

以退为进,在主权信用的支持下增强稳定性,推动其实质性落地”,在经历了近一年的风波,Libra 2.0白皮书中 “与单一主权货币(如美元)挂钩”的新妥协,俨然已表明了其和最初的初心背道而驰,开始打造一个和USDT等同维度的全球稳定币。 

但对垄断着货币发行权的央行来说,即便是在监管掌控之内的私人数字货币,也会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威胁金融稳定。因此Libra更大的诞生意义,在于倒逼货币当局的CBDC明显提速,它也确实像条鲶鱼般惊醒了全球主要央行于CBDC方面的动作——目前全球60多家央行中,有18家已公开承认开发或推出了自己的CBDC,大国竞争空前激烈。 

而中国的DC/EP,则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法定数字货币。

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低调背后的“野望”

作为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在Libra横空出世后开始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但央行在数字货币的研究领域,其实厚积薄发地做了长期准备,只是出于审慎态度在等时机成熟:

2014年,央行即成立专门小组,开始数字货币相关研究;

2016年1月,央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首次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2016年2月,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区块链是可选的技术”;

2016年12月,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法定数字货币在该平台初步试运行;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姚前出任所长;

2019年8月,Libra搅动之下,时任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的表态,吊足行业期待;

2020年4月,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内测落地;

截至2020年初,在数字货币方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65个专利,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申请了22个,央行有关数字货币的发行全流程专利都已申请完毕,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4)

根据官方相继表露的信息梳理,替代现钞、实现小额零售支付(定向使用)将是DC/EP的主要应用方向。

替代M0,基于100%准备金发行。新任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就曾表示“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流通现金)替代,而不是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的替代”。

CEIC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货币供应M0近5年来持续走高,截止2020年3月,已达8.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如此大的体量,纸币发行的成本(印刷、发行、流通、破损、销毁等)就显得高昂,同时因为纸币交易难以跟踪,又存在洗钱等透明度和可监管性隐患,因而数字化势在必行。

而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如果再做不仅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还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所以现阶段的DC/EP才会强调替代M0,做数字现金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5)

因而DC/EP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它是央行货币,安全性远高于银行和商业机构,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同时因为其定位是“替代M0”,所以可以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像现钞一样在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实现自由流通。 

实现小额零售支付,尤其可定向使用则是基于数字化资产具有可编程的特性。“小额零售”与支付宝、微信无异,但后者则是独有的优势,譬如在专项补贴、精准扶贫等场景,传统模式下跟踪资金发放的实际到位情况往往需要逐级汇总报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能做到完全匹配,而依托数字货币的可跟踪的特性,辅助一定的智能合约权限管理,则可直通式掌控各级补贴发放情况,实现专款专用。

也正因如此,DC/EP必须满足高拓展性、高并发的需求(TPS至少达到30万笔/秒),所以技术上并未直接采用区块链架构。 

同时DC/EP管理上采取双层运营架构,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即由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等特定商业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个过程会相当依赖于商业机构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6)

这样就明确了DC/EP就是基于国家信用、采用中心化管理方式的数字人民币——相比人民币它同样具有支付和流通属性以及具有无限法偿性,用户体验上可能也与电子支付方式类似,但它对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经济体系运行效率具有比前者更大的优势: 

节省纸币印刷、保存、流通等直接或摩擦成本;

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与透明度,可控匿名,;

挂钩税务,年进出账户金额按额度缴税,防止洗钱和贪污,一切流向清晰;

跨境支付,有利于打造人民币的结清算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2年前就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为了取代纸币现金流通,而是更好地服务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并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

由此可见,DC/EP本质上是法币(纸钞)的数字化,不仅对区块链在支付、结清算等领域的商业化普及落地,无疑起到了极佳的外部性影响,更关键的在于未来货币主权博弈及数字经济主导权争夺中的关键核心作用。

四、各方磨刀霍霍背后,稳定币重塑经济格局的国家博弈 

我的理解是数字货币不仅仅只是法币的数字化,就像数字资产不仅仅是资产数字化那么简单,未来的数字货币需要修补现有货币体系的弊端,超越美元,升级换代”,2019年9月上海区块链全球峰会上,前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的这一番话,不仅揭示了法定数字货币背后更深层次的国家货币主权博弈,也暗含了颠覆性的时代机遇。

新任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也提到:“采取双层体系发放兑换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有利于抑制公众对于加密资产的需求,巩固我们的国家货币主权。”

虽然USDT、Libra等合规稳定币与DCEP等CBDC存在基因差异,但却在央行眼中,新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升维竞争已然开始,以数字货币为基础设施的新一代数字经济,是提升货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而其中对数字货币的控制权,则是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所在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7)

所以对于监管者而言,当下乱象丛生、不受监管的稳定币市场,不仅蕴含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更是对货币主权的直接挑战,绝不会放任其野蛮生长,这可能也预言了稳定币市场的未来: 

对于目前以USDT为主流代表的锚定法币类稳定币,实则就是法定货币们的一个马甲,未来像Tether等如能顺利“招安”,取得“牌照”等,就可以顺利“洗白上岸”,正如美国监管层对Libra的狙击——白皮书2.0里的妥协,或许就正是Facebook心领神会之下纳的那张投名状

从大国竞争的角度讲,在全球稳定币领域,无所作为就意味着失去未来,包括USDTUSDCLibra这类稳定币的存在,实则加强了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前期监管对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的声量并不大,但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7针对全球稳定币相继发声的原因所在。

彼之矛,亦可成为汝之盾。目前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对于推出各自的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央行数字货币)虽仍意见、进度不一,但已(将)发行国家和货币当局对其的定位却也极其一致——保护国家主权货币的地位(革命的武器,反倒可能率先成为王朝的坚固堡垒,颇有些让人始料未及)。 

在这个以国家力量推进的货币主权博弈中,CBDC之外,以Libra为代表的全球合规稳定币会是关键的力量一极。监管前置之下,它们对既有全球金融体系所能带来足够的积极变量,叠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无疑会更依赖于信任最小化、去中心化的基础架构,无论是进一步提升效率,还是串联数据要素的流动、对接数字资产的定价、发挥数字支付的潜能,自今年始,会是无疑以稳定币为代表的合规数字货币元年。

五、行业需求井喷下的机遇,谁可执“加密新基建”牛耳

以DC/EP为代表的法定数字货币也好,以Libra、USDT等为代表的全球合规稳定币也罢,本质上作为稳定币的两大类,都是新一代数字经济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它们真正的对手或者使命,也绝非与支付宝、微信竞争抑或是颠覆取代现有的银行等传统金融体系,而是在既有的经济格局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打开数字经济时代的大门,为全球经济的下一个周期找准定位。 

但数字经济的这场盛宴,徐图展开,但市场愈大,愈需要扎实的“基建服务”。正如近期Tether CTO Paolo Ardoino 所言:“(其它稳定币)竞争者太差了,他们不理解这个市场未来的潜力”。 

4月20日区块链被纳入国家新基建范围,背后也正是DC/EP所带动的这波“加密新基建”的行业机遇所在——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承担为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发行和使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最终服务于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宏大使命。 

尤其接下来以DC/EP为引领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核心就在于支付与多样化数字产品的技术服务能力。而采用双层运营架构的DC/EP,依赖于商业机构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那么涵盖全国不同地域与庞大细分需求的底层基础设施需求,就必然会首当其冲催生关于钱包、支付等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

但目前国内类似有能力提供安全可信的底层“加密新基建”——像分布科技(Onchain)、趣链科技等涵盖钱包、资产托管、支付体系等全维度基建服务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公司,屈指可数。

DC/EP与Libra发力,全球稳定币决战时刻背后的行业机遇

(图表8) 

以成立于2016年的分布科技为例,也是最早一批的中国区块链技术服务公司,几年的踩坑进化,才形成了以基于区块链数字资产应用为基础、可落地的综合性企业级分布式账本平台体系。帮助每个组织拥抱区块链这句口号背后,是长达数年和大把资源的持续投入的结果,而目前中国有类似承接资格的技术服务公司,着实不多。 

可以说入局这场数字经济基建盛宴的资格之战,就没有几家能够过关。这也注定DC/EP等催化下的区块链世界下一个竞争焦点将构建在技术基建之上,这是接下来行业自发建设与市场需求井喷的必然逻辑。

“区块链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终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谁能手执这场加密新基建之战牛耳,暗斗已经悄然打响。 

作者:一棵杨树

 

-End-

 

本文来自,仅作分享,存在异议请联系平台删除。本文观点不代表刺猬财经 - 刺猬区块链资讯站立场。

(0)
上一篇 2020年5月6日 上午11:49
下一篇 2020年5月6日 上午11:58

相关推荐